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如下: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贞观政要·诚信》注释
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②斯须:须臾,一会儿。
《贞观政要·诚信》译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
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
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贞观政要》是一本怎样的历史著作?
译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丝才能够买上一斗米的境地。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不安分守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太宗皇帝获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加上太宗善于听取意见,喜欢儒家之说,真心诚意寻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拔贤能的官吏,废除旧制度的弊端,建立了许多好的制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国家秩序井然。当初,太宗的兄弟加害于他,一同参与的达到一千多人。祸乱被平息之后,太宗仍然任用这些人在他周围做官,大家都心地坦荡,从不互相猜疑。当时大家对此议论纷纷,都认为太宗能正确处理重大的事情,很符合一个帝王的身份。太宗痛恨贪官污吏,有徇私舞弊、接受贿赂行为的,没有一个得以赦免逃脱。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太宗都会派遣专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惩处。因此,贞观年间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谨慎行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豪富商贾,都慑于皇帝的威严,一个个不敢作奸犯科,因此欺凌侵占百姓利益的事情销声匿迹。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又加上年年丰收,一斗米才卖三四文钱。外出无论是从京城到岭南岭西,还是从山东到沧海,都用不着准备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轻易获得。在泰山周围的乡村赶路,行人经过这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出发时还有东西赠送,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贞观政要 》中《 草创与守城孰难 》的 翻译
那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个谏议大夫叫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但当他看见魏徵远远地向他走来时,唐太宗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还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有损自己善于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丈夫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番话就像一盆凉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灭了。
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故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上面的这些故事,记录在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中。吴兢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期间,长期担任史官,著述丰富,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等,可惜只有《贞观政要》传于后世。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对政治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
《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录了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及身边大臣如魏徵、王珪、房玄龄等45人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主要内容包括治国方针、选贤任能、精简机构、申明法制、崇尚儒术、评论历史得失等方面,同时强调统治者的自身修养,如敬贤纳谏、谦逊谨慎、防止奢惰等。
书中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书中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由于叙事详实,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御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治国者的重视。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后世皇帝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
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点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在书中,吴兢还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
为此,唐太宗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正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吴兢在此同意魏徵的观点:“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知贤用贤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吴兢在书中还对唐太宗朝政的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边民等等。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是历代有识统治者的共识,但真正能抓住这一环节不放,取得实际效果的,却不多见。
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贞观后期天下丰足,可以上比汉初的文景盛况。对此,历代统治者都心驰神往,可通过努力把它变为现实,却是相当大的难题,《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很有理论指导意义。
《贞观政要》是一部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代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在史料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大意:贞观十年,太宗询问大臣:开国和让国家保持强盛哪一个更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的时候,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打下一个地方才能降伏那里的人民.打胜仗才能攻克一座城池.这么说,开国创业很难 魏征说:新的帝王的兴起,必定是承接旧的昏庸的帝王的统治.由于它推翻暴政,所以百姓归附他,这是上天给他的时机,所以并不难以实现.但是天下统一以后,帝王开始骄傲,生活腐败.百姓想要休养生息,但是徭役不断而来,于是百姓的家业开始衰败,国家的衰亡也是由此开始.由此看来,让国家保持兴盛更难.
太宗说:房玄龄当年和我一起平定天下,和我一起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开国的艰辛.魏征替我安抚天下,时时担心我骄逸乱政,使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所以知道守成的困难.现在开国的艰难已经过去了,而让国家保持兴盛,需要我们一起时刻注意.
本文来自作者[海蓝]投稿,不代表易麦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maipos.com/emai/535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麦号的签约作者“海蓝”!
希望本篇文章《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麦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如下:《贞观政要·诚信》原文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