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一切超过生产费用的“纯产品”或剩余的唯一源泉,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经济学说。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英国,A.扬在其所著《英格兰及威尔士南部游记》和《法国游记》中,在鼓吹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的同时,提倡作为近代农业特征之一的诺福克轮作制度,论证了大农业经营的优越性以及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等问题,可视为近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的先驱。与此同时,W.马歇尔通过农村调查写了题为《农村经济》的报告。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撰写《资本论》等著作的过程中,阐明了许多有关农业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如关于重农学派的评价,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的理论,农业中大生产和小生产的理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化的理论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19世纪末,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分析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肯定了农业大生产的优越性,驳斥了小农经济稳固论,可称是一本专门论述农业经济问题的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结合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阐述农业经济理论问题的,则始自列宁。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分析了俄国农奴制度废除以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论粮食税》和《论合作制》等著作,论证了苏联在结束“战时共产主义”阶段不久的情况下,通过“租让制”、“合作制”等列宁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其中关于通过合作社来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和农业问题理论的重大发展,为苏联等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
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广大农村,生产动力仍然基本依靠牛耕和人力,农具和生产技术基本上依然沿用传统方式。多年的战争使得农民生活更加贫困,有的贫苦农民为了渡过饥饿的年关,在严冬把仅有的耕牛低价典出,到来年春耕时再高价赎回,使自己“永远陷于无穷的灾难”。从全国来看,农用役畜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据北洋政府1914年统计,全国平均每两家农户才有1头役畜。很多贫苦小农“不得不以自己的体力替代畜力”,出现了“犁耕”向“锄耕”的生产力的历史倒退。在这种情况下,更难以谈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总之,传统农业不仅因自身生产率和经济收益的低下而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大量的资本积累、广阔的商品市场、充足的原材料和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更不能在整个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现代化的包袱和障碍,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技术的长期停滞不前,农民仅仅依靠密集的劳动来提高农业收益,已经耗尽了已有的所有农业经济结构的要素的有利性,达到了一种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并且不易破解,致使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长期存在。舒尔茨关于传统农业有效率但贫穷的假说非常重要的限定条件是,不允许改变社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技术特征,也不允许提供关于其它社会己有的优质要素的新的有用知识,即不允许提供比原先的成本少的这种知识。因为这样做将会改变寻找有关其它经济机会的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因而,这一假说的另一重含义就是只要存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传统农业“有效而贫穷的”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传统农业就会被改造。 “传统农业的进步,动力源于人口及城镇消费的压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劳动力投入及农业复垦面积的增加,改良技术的扩散靠自发传播的途径,即先进地区的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工业化的需要,改进的途径是运用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用科学方法改良农业,生产力的增加依靠农业改进的推动,而且劳动力、技术和资本投入的增加,也是由改进引起的。”可是,传统农业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农业本身的改进,还需要工业的支撑,“农业改进需要现代工业的配合,迅速发展工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且价格低廉的化肥、农用机械及其它生产资料,是农业必不可少的要求或条件。”所以,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应当以现代生产方式去取代传统生产方式,以现代生产要素代替传统生产要素;以科学技术改善自然条件;以文化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商品性生产取代自给自足性生产;以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封建租佃制度。只有实现了这种改造,才能使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才能使农业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大幅度的提高而成为工业化的强大支柱,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一提到现代农业经济,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管理”、“制度”等词语,制度与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进步两种最重要的力量。
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已经搞了50多年,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成就,也有挫折。从技术层面看,这50多年来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制度这个层面看,这50年走的道路并不平坦,可以说有很多教训。
现代农业制度建设包括哪些?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制度建设。包括农业科技的创新机制建设、重大技术成果推广普及制度建设、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等等。
第二是农业投入制度建设。包括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国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补助办法、国家对良种等现代投入品的补贴制度、国家调动税费资金投入农业的激励机制等。
第三是农业的经济制度建设。比如土地制度等,这个方面制度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农业的现代微观经济基础。
第四是农民培训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从国家层面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营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战略性任务。 第五是流通制度建设。包括批发市场、绿色通道、连锁配送、期货市场等。
第六是农业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包括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机制,改进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害防范机制,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粮食棉花的储备制度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制定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办法等,目标是建立起一个有效防范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现代农业风险保障体制。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基本上就可以奠定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作者认为,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总体框架和它的内核不能变,但是要赋予它新的含义和新的解释。应该更多的是社会化服务,表现农民自愿基础上的合作。应该更多的是土地流转和经营规模扩大以后的家庭经营,也就是专业农户。新的统加新的分构成新的双层经营体制。这要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是要认识新的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也就是专业农户的形成,经营规模层次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二是要把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给农民,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就是农民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长期不变,变就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农民的就业结构、土地的具体经营形式可以变。
三是要改造“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使这个模式长期有生命力。
总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必须扩大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应把农户这一层次赋予新的含义。
本文来自作者[郜梓淇]投稿,不代表易麦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maipos.com/emai/35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麦号的签约作者“郜梓淇”!
希望本篇文章《农业经济的学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麦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